站内文章搜索:    
您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> 心理治疗 >> 家庭关系与亲子教育 >> 阅读文章

如何预防女性“抑郁症”向子代传递?

2016-03-07 13:56:16 来源:株洲心理咨询网 浏览:1419

    第三代的孩子到底有没有被父母“心理疾病”遗传的可能?这是我目前关注或想探讨的问题。
    过去国内外精神科的研究提示,诸如“抑郁症”“强迫症”或者“精神分裂症”有基因假说,我也特别关注青年期或之前阶段罹患抑郁症的个案,他们结婚生子之后,是否会将抑郁症的基因传递给他们的孩子。结果发现,这种“遗传”的可能性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会有效地停止。那么,我更确认“结构家庭治疗”的理论假设,孩子的心身症状来自于父母持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,即不良的亲情互动模式导致的“三角化”的结果。
    我想用一个案例来说明我上述的观点。
    那时萌宝快要两岁,如果时光倒流三年,他的妈妈从怀孕开始,非常焦虑甚至抑郁,因为她那个时候与孩子爸爸交往只有几个月,不确定要与先生是否结婚。但是,宝宝的到来,促使她尽快决定两人的婚恋关系,好在宝宝的爸爸态度坚决,将结婚生孩子的工程进行到底。
    那么,即便是这样,宝妈还是天天担忧自己不能够信任作母亲,睡不着吃不下,怀孕反应比较重。她说自己是一个养女,从小被重男轻女的父母抛弃,没有很好亲子依恋模式作参照,对作母亲极度恐惧,她怕自己以后也会抛弃孩子。
    这位母亲对自己的潜意识层面的表达,使我想起了安娜.弗洛伊德因为父亲对自己性别的不认同,以及母亲产后忧郁症对她情感贯注的无力,导致她终身不嫁,一生去追随父亲精神分析以谋取他的认同,她潜心研究开创儿童心理分析事业,虽然成就辉煌,但作为女人,也有否恐惧自己不能够信任做母亲的角色而避开婚姻呢?在我最早接触的“被抛弃”女孩的心理治疗过程中,我不会忘记她当时充满愤怒的诉说:“如果我结婚了,生孩子要对孩子付出全部的爱,对我来说很不公平,我自己就没有得到父母的爱,让我怎么去爱他们?”还有一个二丫头,她的父母一直不认同她的性别,她艰难地长到20岁,高中也没有上就结婚了,次年生了一个儿子,她看都很少看他,不用说抱抱儿子啦!除了一天例行几次的哺乳,都是母亲姐姐照料婴儿,四个月就断奶,她离开家到处游荡,她被姐姐带来咨询,只说一句话:“你们不是想要儿子吗?我生下他就完成任务了,干嘛要我做那么多嘛?”她们的心声真应验了阿德勒的观察研究:“如果一个女孩,在童年没有感受做女孩的尊严与快乐,她在成年之后无法承担母亲的角色”。
    幸运的是,这位宝妈根据当时的情绪状况,她强烈要求接受系统的心理治疗,整个孕期经过N次的个体治疗和参与全部的亲子课程,她的身心逐渐获得安宁。
    宝宝从出生之后,得到母亲精心的呵护,她说虽然有时也烦,但总是提醒自己不要对孩子发火,现在从她儿子的情性来看,宝宝总是笑眯眯的,有时我们故意激诺他也不发火,说明,母亲的温和关注使宝宝感到足够的安全。产后妈妈虽然也有情绪波动,以致头三个月母乳分泌不足,建议她不愿放弃哺乳,努力让宝宝通过母乳喂养保持母婴情感链接,从此逐渐提高做母亲的信心。五、六个月时观察母亲与宝宝互动有些游移,她的回应是“常常看着眼前的儿子有点不相信是自己所生”,或许她的精神有时会飘忽不定,在此状况下要求她当上述想法无意浮现时,立即回到当下做出积极的调整,去关注孩子眼神传递出来的求助信息作出适当的反应,她努力施行这套脱离过去阴影的认知改变....一次次的内心顿悟,一次次与孩子的情感链接,使她逐渐感受做妈妈的现实意义,这些心灵变化使她感叹万分,她不止一次地说“如果没有心理医生的陪伴,可能会很早断乳,并且与孩子的互动常常处于被动,可能的结果无法想象......”
    现在一年半过去,她的宝宝无论是语言、动作技能、情绪情感各个项目,都发展得特别好。看着这个可爱的儿子,我有一种感激之情涌上心头,感激他的母亲用那么短的时间去努力疗愈童年的创伤,时刻提醒不让遭遇重复给孩子的践行,已经看到成果。是的,宝宝他情绪稳定,眉宇舒展,非常乐观,一见到人总是乐哈哈的,出去玩,争着推自己的车,他努力学习每个月要掌握的动作技能,争取自己吃饭,还嚷嚷自己事情自己干,而且会说7、8个字的完整句子“我自己来不要你动;我不喜欢这个东西;我要到爸爸哪里去等等.......”他唧唧喳喳地说话,逗得我们一阵阵地大笑,无比的欢乐。
   看着她们母子依恋安全发展,我在心里想,随着家庭治疗的广泛深入,或许之后的教科书会让那些“遗传理论”假说不那么权威吧! 
    假如按照传统的治疗模式,这位宝宝的妈妈,当时不知道要吃多久的抗抑郁药物,而且也可能是罹患产后忧郁症的病人。
   但是,她明知的选择心理治疗,为如今的孩子奠定了健康发展的精神环境。
    在我许许多多“产后抑郁症”的个案中,被忽略的二丫头与送养的女孩子,比率居榜首。因此更加证实被原生家庭父母情感“抛弃”的孩子,是抑郁症的罪魁祸首。

    如果潜在“产后忧郁症”风险的母亲,她们在生孩子之前有比较系统的心理治疗重建心灵结构,基本上她的孩子都有一个相对的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。因为亲子课程设置每一个月一次,我们都会见到她与宝宝的互动情况,并且作出及时的调整,可以有效制止“抑郁源”的蔓延。与那些子女处在儿童期来寻求治疗的抑郁母亲患者相比较,这些家庭的幸运多了,她们的孩子大大降低受“抑郁症”氛围污染。
    将这个宝宝的快乐的成长情境与同行分享,我更加坚信心理治疗的前景。
    一个家庭的周期发展,决定于父母的心理健康指数,尤其是母亲的心灵结构是否良好,关系到子代有没有良好开端的情感环境。温尼科特认为,虽然世界上没有绝对好的母亲,但对孩子的成长,足够好的母亲还是非常需要的,他的童年无时不刻感受母亲的抑郁,“有一次,躺在她的腿上,就像躺在死去的树上一样,我学会了使她微笑,抑制她的眼泪,免去她的罪过,治愈她内部的死亡,我的生活就是为了激活她的生活.....”由于他是多个“母亲”的独生子,从抑郁的母亲之外获得关怀很多,使他有能量消抵母亲抑郁的感染。但是,在长期致力与母婴依恋关系的研究,与他无法满足的母爱不无关系,在他长达十几年的第一段婚姻中,也看到他无力缔造亲密关系的遗憾,他后来的成就使整个世界都在重视母婴依恋建立的重要意义,而他自己却没有实现作父亲的愿望,这不仅仅是遗憾那么简单。
    但是,我们现在的生育体制下,陪伴孩子基本是母亲一个人的职责,希望造福后代,更需要前瞻性地预防或减少女性“抑郁症”的反病率,目前在心理治疗临床工作短缺的前提下,我能够在有限的家庭治疗从业队伍中先行观察研究“抑郁症”对子代传递途径有足够的认识,并且付诸作实践性的努力而无比欣慰

关于我们 | 法律声明 | 会员加盟 | 本站法律顾问 | 联系方式 | 请你留言 | 网站地图 | 百度地图 |
联系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     在线QQ:4866608
Copyright 2018, 版权所有 www.zzxlzx.com.